绘写镇江风景名胜的艺术遗珍——《京口十二景图》赏析
来源:开云体育 发布时间:2024-09-09 23:34:53
镇江向以“全国榜首江山”名全国,江山雄丽,形胜天成,历代诗人词家、美术大师接连不断,寻幽探胜,领会镇江的山川形胜之美。明清以降,不少画坛名家相继以生花妙笔精美描绘镇江风情,如本乡“京江画派”张崟的“京江名胜图册”、周镐的“京江二十四景”等。这些绘画著作虽然体现的是画家心中的神采意象,但大多带有特定年代的艺术特征、人文痕迹或地舆相貌等,在某一些程度上具有必定的证史性或补史效果,因而价值、含义非同小可。
清代黄均和吴云和两位艺术大师绘写和对题的《京口十二景图》,是外来艺术家绘写的一部艺术化镇江风景名胜的精品力作,是诗书画印相得益彰,讴歌镇江风景名胜的艺术遗珍、名城珍宝。
“娄东画派”是我国清代干流画派之一,被奉为清代山水画的“正宗”,曾统领整个清代画坛,是一个在我国美术史上无足轻重的画派。王时敏、王鉴、王原祁、王翚因为其杰出的艺术成果和发明精力而成为“娄东画派”“虞山画派”的魂灵和创始者。王原祁之后,“娄东画派”因其弟子黄鼎等人的尽力,得以继续开展,至清中后期逐步乏力式微,黄均对“娄东画派”的复兴与开展作出重要贡献,使“娄东画派”进入了一个新的中兴阶段。他是“娄东画派”的最终一位咱们,承继了王原祁的娄东艺术相貌并有自己的创见,著作墨法苍润,文气内敛,书画皆精,鉴评家赞为“娄东嗣响”。《清史稿黄均传》云:“黄均,字谷原,元和(今姑苏市)人。守娄东之法,尽其能事。游京师,法度善、秦瀛为之延誉,得官,补湖北潜江主簿,未之任。于武昌臙脂山麓筑小园,居之二十年,以吏为隐,画晚而益工,于吴中称潜力。”清《墨林今话》记载:“黄均以议叙官汉阳主簿,施南同知。画山水、花卉、梅竹,下手即通其妙,而于山水尤尽能事。初师黄鼎,继法娄东,堪与王撰并驾,用笔用墨苍楚有致。诗宗晚唐,书学赵孟俯,卖画食贫,怡然自得。”清法度善,乾隆四十五年进士,时为文坛领袖,《赠黄谷原均》画作的诗云:“望古我为人材愁,此画何减寅与周。”以为黄均的画作不亚于明代唐寅和沈周的画作。清梁章鉅为嘉道重臣,其《楹联丛话全编》记载黄均“嘉庆间曾供奉内廷有年”。严问樵制联赠黄均云:“关怀夜雨疏帘,费半盏寒灯,为往日谋朝齑夕韭;回忆春风上苑,剩一枝秃管,与诸君写近水遥山”。下联“春风上苑”,即喻黄均以书画供奉内廷旧事。故黄均有画印“臣黄均印”,退隐后,又有“辞官卖画”小印。民国版《我国画学全史》录黄均“名迹”多帧。现代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秦仲文从学黄均山水画下手,而成咱们。黄宾虹在致学生的信札中写道:“时人喜陶锥庵、黄谷原一派画。渠辈皆以功力胜,不在纤秀。”可谓,“娄东宗派衍吴中,多少风流在劣势”。
探求黄均的艺术生计,可分为四个时期:榜首个时期,吴中后学。第二个时期,嘉庆宫殿画家,供奉内廷。第三个时期,湖北为官。第四个时期,辞官卖画,中兴娄东画派。他晚年一改描画古人旧习,着意旅游全国名山大川,其著作重天然、重真率,重视将自己调查天然山水的相貌和自我情感,融冶于著作之中,在师古人与师造化上把师造化置于先;在山川描绘与翰墨抒发上,将崇尚天然描绘置于先;在穷工极妍与真率天然上,以真率天然为旨归。《京口十二景图》,理、气、趣三者兼到,宣布出了新鲜浓郁的天然真率气味,到达精、妙、神、逸的境地,是其晚年山水画的代表作。
黄均晚年崇尚天然,立异翰墨,有志于中兴“娄东画派”。他于道光甲辰年(1844)间,应镇江官府之邀,畅游镇江,博览了镇江的名山大川,以艺术大师的慧眼对镇江风景名胜进行了精心调查和提炼提高,绘写出了镇江最具代表性的《京口十二景图》:万寿乔松、超岸帆船、浮山飞涛、岘山夕照、北固晚烟、焦岩夜月、鹤林清磬、夹山霜叶、招隐流泉、八公烟雨、顶石睛岚、鹫岭积雪。
翻开《京口十二景图》,一幅幅烟云活动的水墨画卷缓缓打开,显现出大美镇江的山水佳境。十二景根植于镇江的天然山水,也植根于镇江的城市人文。所引证史料均以方志中山川形胜和艺文奇迹等史料为准,是一部教科书式的史料性方志著作,也体现出镇江文人雅士和耕读人家与山水相依的日子画面。
对地点景象的归纳命名,往往标志着该地域人文所曾到达的高度,透射出其特有的精力气质。《京口十二景图》精准选构画题,杰出了镇江的“江山河渡”特征。镇江是一座山水名城,城市山林、大江相貌是城市的特征景象。他牢牢把握住镇江风景名胜中的精粹,杰出了江山河渡胜景。十二景图中每帧都写到山。“超岸帆船”“浮山飞涛”“焦岩夜月”“北固晚烟”四图写江。镇江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的“黄金水道”,是江河托起的城市,因而,十二景图中除有四帧写江之外,“万寿乔松”“顶石晴岚”二图写穿城而过的大运河。镇江是大江南北通津,“超岸帆船”“浮山飞涛”和写西津古渡大码头。因为作者把握住“江山河渡”特征,便打开了镇江风景名胜风韵宏伟,美伦美奂,唯我独具的画本。
黄均绘写的“京口十二景图”,大大打破了前人视阈,在规模包括、特质开掘、命名提炼诸方面,均有显着提高。从空间布局看,以镇江城市为中心,统筹江河、群山区;从时刻气候看,穿越春夏秋冬及朝暮阴晴;从目标遴选看,触及天然山水、生态物候、人文遗址;从审美途径看,含括视觉、听觉、意境幻想与心灵体悟,由平面而趋立体;从景点数目看,暗含了我国农历年的许多节气。可谓一应俱全,匠心独运。黄均《京口十二景图》深化娄东派技艺,交融各大名家技法,但从画面上看,用笔用墨或许设色,都精密入微,精雕细镂。这体现在画的勾勒皴擦之中,翰墨燥中带润,用笔不疾不徐,收放自如,水墨晕染,明洁温雅,此刻他的翰墨功夫,现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。他在著作中,打破水墨技法,取小青绿设色法,因为翰墨纯熟,其设色明媚而不妖艳,使著作不流于香艳。
同治初,吴云受江苏常镇通海道赵炳麟和许缘仲二调查先后相托撰写《焦山志》。吴云(1811-1883),清朝道光咸丰间官员,出名金石家、鉴藏家。浙江归安(今湖州市)人,一作安徽歙县人。字少甫,自号平斋,晚号退楼,又号榆庭。曾官常熟通判,因有政绩,升任宝山、镇江知府。咸丰间总理江北大营营务以筹军饷,擢姑苏知府。后辞官居上海参加中外会防局及迎李鸿章淮军抵沪事。
同治三年(1864)入夏,吴云应邀至焦山辑志,焦山书藏有人奉上黄均绘写的《京口十二景图》,特请为其对题诗篇。吴云曾任镇江知府,山水,对镇江的风景名胜一目了然,对黄均的山水画尤为推重。他于焦山枕江阁,仔细观赏黄均《京口十二景图》,深觉这位 “娄东嗣响”、 “吴中潜力”绘写精妙,不由喜从天降,诗兴焕发,奋笔对题律诗十首,因深感元代诗人沈贞《吴淞渔乐》、镇江清代诗人余京《焦山山门外坐月》诗写得非常精妙,便信手拈来,对题于《浮山飞涛》和《焦岩夜月》图后。吴云题诗如下:
万寿乔松:百尺高松三丈石,万竿修竹一溪云。如若载酒还联句,我欲携筇专访君。
超岸帆船:闲倚长廊俯碧流,帆船如织过楼房。潮生瓜步来如驰,风细中泠漾若沤。晓雾未开看隐约,晚烟乍起望悠悠。岿然对岸青相接,何事波澜不回头?
题浮山飞涛:家住沧洲白鸟边,捕鱼沽酒自年年。桃花浪暖堪垂钓,柳树风轻不系船。帆影带归孤屿月,笛声吹散一江烟。武陵亦是人世路,谁说仙家别有天?
岘山夕照:巍巍京岘几千秋,赭役白费秦梦休。阅老古今山水健,照残荣枯落日悠。狮吞烟霭蹲京口,龙跃光辉出石头。掉首海门潮已白,远汀凉月上楼房。
题北固晚烟:群峰迭翠白云遮,径扶深松障酒家。到涧泉鸣昨夜雨,幽崖香发四时花。云高日落僧归晚,坐久人稀月到斜。无为真娘闲叹气,我来原自弄流霞。
题焦岩夜月:临江席地坐傍晚,天黑凝吟冷客魂。皓月出云旋堕水,青山隔岸合理门。金蛇搅浪光难定,巨象(隔岸山形如象名象山)乘潮势欲奔。万里碧天沧海阔,何人骑鹤上昆仑?
鹤林清磬:城南碧巘招提古,山静秋高黄叶路。香林万籁寂无声,梵音忽洒天花雨。杜鹃楼上斜阳里,马师灯在人何处?迭迭清响白云深,遥应十三松外树。
夹山霜叶:木落山空天宇清,霜枫夹路照人明。闲来挈伴携酒去,稽阮风流续旧盟。
八公烟雨:秋阴弥古洞,登眺黯郊原。但觉琴书润,都忘钟磬喧。幽岩时隐现,到涧自潺湲。蓑笠逢僧处,无生细评论。
题招隐流泉:招隐起名寺,云山路几重?前朝迷玉殿,古佛暗金容。阶草晴驯鹿,春泉夜起龙。流连归径晚,返照在东峰。
顶石晴岚:南山佳气接层巅,京岘东来地形联。翠黛远积江上色,云岚直入画中天。河流塔影摇秋水,梵刹钟岚散晓烟。漫说金焦名胜久,巉岩石顶自千年。
鹫岭积雪:鹫岭遍璁珑,光凝兜率宫。寒林虚鸟道,古洞冷樵踪。壑闲蛟龙寂,楼开色相空。城南明霁景,积素何时融?
《京口十二景图》重视发明艺术特性。艺术的生命在于发明,黄均和吴云都是孜孜不倦,寻求艺术发明的书画家。他们重视学习长辈大师,总是力求超越前人、超越自我。《京口十二景图》具有独造的立异艺术成果,大多数体现在三个方面:
(一)黄均诗情画意,吴云诗中有画。《京口十二景图》对镇江风景名胜的命名,体恤入微,修辞典丽,结构谨慎,自成体系,用四个字表述,声律根本遵从“平平仄仄”或“仄仄平平”格局。这种构筑于古汉语根底上的艺术形式,释放出巨大的幻想法力与美学空间,催生很多高雅隽永的诗词赋文,也给书画、音乐、戏曲等创造供给了不竭的源泉。如把景点稍加分类,更觉得饶有风趣、涵义无量。当咱们把“十二景”的姓名一溜排开,轻声吟诵,会发觉它以杰出诗才为镇江胜景注入非凡灵性。它们简直是出现镇江山水人文之美的十二扇窗口。这些高雅动听的姓名,自身便是一个个极富美学意蕴的诗题。通过三百多年的年月淘洗和文明浸濡,它们早与景象融为一体,焕宣布耀眼的诗性光辉。黄均熟知镇江山水诗词,非常天然地在画作中反映出来。整部著作,既含有浓郁的书卷气味,又宣布着新鲜迎面的天然气味。黄均非常重视开掘镇江诗性的前史背景和文明和城市精力,如榜首帧图绘写了寿丘山“万寿乔松”,因这儿曾是辛词中“雄姿英才,气吞万里如虎”的宋武帝刘裕的新居地点。刘裕(363-422),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。自幼家贫,后投身北府兵,平定民变,讨灭桓玄,兴复晋室,消除桓楚,攻灭西蜀、南燕,后秦,代晋称帝,创始了南朝宋国。他按捺豪强吞并,施行土断,整理吏治,重用寒门,轻徭薄赋,废弃苛法,改进政治和社会情况,对江南经济的开展,汉文明的维护发扬有重大贡献,并创始了江左六朝边境最广阔的时期,为“元嘉之治”打下根底。明李贽誉之为“定乱代兴之君”。刘裕新居,曾招引很多海内外诗人词家凭吊旅游。万寿乔松是镇江悠长前史和城市精力的标志,也充溢诗意。镇江是长江和运河托起的城市,“超岸帆船”“浮山飞涛”“顶石晴岚”等绘及长江和大运河,提醒了镇江江河要津的城市方位,可谓诗意盎然,诗情画意。
吴云善诗,渊雅隽永,对题《京口十二景图》诗中有五绝、五律、七绝、七律,诸体皆备,诗味浓郁。每首诗都紧扣画题和画面内容,画蛇添足,哜物抒怀,词秀调雅,意新理惬,一字一句皆出意境。诗作艺术风格多样,形象显着,特征杰出;叙事,简明深入,细致入微;状物,构思精巧,意境新鲜;言情,饶有风趣,逼真动听。他长于运用语言艺术再现前史画卷,到达了代萃采撷,“唯我独具”的艺术境地。他在对题中借用了元代诗人沈贞《吴淞渔乐》、清代镇江诗人余京《焦山山门外坐月》诗也非常恰当天然,活灵活现。
(二)书法诸体兼备,饶有特征。黄均书学赵孟頫,平常作画,画题多用隶书和行书,而于《京口十二景图》,应是应镇江官府之邀而来,所以十二景画题全用篆书,显得古拙大气,气势非凡。吴云对题十二景诗的行书,追崇“二王”,洒脱冷静,展示了晋唐相貌。吴云是清代中晚期帖学书法的代表,前期学赵孟頫、董其昌,间参米芾,后期专心于兰亭帖的研讨,保藏过二百余种兰亭帖,自号其书斋为“二百兰亭斋”,深追“二王”,精研其书法神髓,坚决帖学派情绪。他与何绍基是知己,受其影响,曾专情研习颜真卿的《争座位帖》,形成行字巨细参差,疏密显着的书稿风格,又参以兰亭的率意、米芾的峻险,终成一家相貌。他晚年对兰亭、颜真卿、米芾的书帖赞赏不停,临习犹如“坐对江山”,透露出其对正统书学的追祟和实践。从吴云对题《京口十二景诗》的墨迹可见,他的行书,满是兰亭相貌。
(三)治印精心,用印讲究。印章是我国前史上自先秦沿用衍化至今的体量极小的文明实体,是华夏文明、社会进步的宁馨儿。用印,这是广为盛行而人们又习以为常的文明行为。印,古人开始时用以昭信。印章关于印主人来说具有必定自我的价值,当然其实是示信于别人。黄均和吴云治印、用印情绪非常谨慎。治印刀法精密而不失笔意洒脱,印风浓艳简疏,布局慈祥而意境自出。吴云雅好保藏鼎彝、碑本、名画、古印、宋元书本甚富,所蓄金石书画富甲吴门,除三代彝器之外,仅秦汉魏晋古印就达千馀钮,还有法书名画、宋元珍本。其保藏富且精,足以称霸东南,出名大江南北。他治印章,也出手非凡。
从十二景图的治印用印看,二人都形形色色,各有特色。黄均在画中用印18次,印文书体有篆、隶、行书,印面有朱文、白文,印形有方形、圆形。吴云用印20次,也独出机杼、琳琅满目。他们在用印中都有以下一起特色:钤印的方位适可而止;用印巨细与著作相等;用印浓淡与全体相应;用印数枚,一致而又有改变;用印与书画拓意寄情,内容和谐;用印与题款互补,相映生辉;用印有序,多而不乱;重视礼仪,不落窠臼而独具匠心。
总归,清代黄均和吴云和两位艺术大师绘写对题的《京口十二景图》,在必定广度和深度上折射出晚清镇江风景名胜的精华,既能够正常的看到镇江的前史变迁,又以能够触摸到当时的风貌脉韵,从而在艺术方面给咱们以享用,在史料方面给咱们以充分,在今日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方面给人们以启迪和学习。